分享到: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
搜 索      
城市记忆—民间工艺手作木制老电车 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佚名 2015-7-29 9:14:34

    100多年前,大连成为继天津、上海之后,中国第三个拥有有轨电车的城市。大连的第一条有轨电车从电气游园至大栈桥,全长2.45公里。最早,老大连人把由日本人带到大连的这种新奇的庞然大物叫做(美国大木笼子)。据说,第一批行驶在大连街头的37辆电车,车身皆为木制结构,由美国制造;但是它的部分零件却是其他国家制造的。那时的大连只有三万八千人,木制结构的有轨电车让只见过马车和人力车的大连人惊奇不已。记忆中的老有轨电车是大连的城市符号,如今它也依然是这个城市独有的文明象征。

与李伟有幸相识,也是源于这些老电车,因为它的木制手工艺品〈大连老电车〉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及市级奖。所以带着探寻传统手工技艺的好奇心,我们想真正目睹和感受一下它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。李伟的作品陈列室里很醒目的摆放着大中小号的各类手作老电车,另外庭院俱全的东北民居、古朴典雅的文昌塔、中国门、木雕门窗等一起构成了李伟的[木棍世界]。它们全部是用木棍、秸杆拼接出的立体模型,没有一颗螺丝钉,但却依旧坚实无比,并且有门窗的部分都能开启自如,就连老电车内部的座椅、吊环,农家院里的水井,卧室的空调,桌椅等都栩栩如生。

如今的高级木制工艺品,在雏形时期被大家习惯地称为[木棍工艺],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,历史悠久,源于农民地里的高粱秸杆、玉米秸杆。当地村民用它们扎制成各种吉祥图案。在明清两代,正月十五用的各种灯笼,均用它做龙骨,然后裱纸而成。如今当地农村家用的水缸盖,还有一些就是用这种植物秸杆穿制而成,即透气又美观,很实用。李伟说,他是秸杆、木棍手工艺的第三代传人,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扎纸人、糊纸马的手工艺人,小时候,邻里街坊有红白喜事,他们都会被人请去扎制各种灯笼,牛、马、车等。受到父辈的熏陶,用什么材料、怎样捆扎、什么结构对于他来说都已经烂熟于心。而真正拿它们当做一项事业干起,还是多年前自谋生路失败以后的事,那个时候,李伟开了一间自己的影楼,凭借着当时的一身才艺,经营理想的小日子,后来影楼市场逐渐被大城市抢占,生意失败,带着家传的手艺,他开始寻找新的生计。他发现市面上工艺品大多是平面制作,于是他想到一些立体的、更加活灵活现的东西能够让人耳目一新。最初是用木棍盖房子,他开始收集各种秸杆,然后一点点进行打磨、切割、烘干,又经过精心制作,两年后,第一座用木棍工艺制作的[中国.农家小院]诞生了。这个微缩的木制模型形象逼真、极具地域特色,在一次博览会上,让看到它们的人重温了童年的美好。的确,无论是出于什么情怀,原来在这城市,还有很多人像李伟一样在固执的怀念过去,这也成了他创作最大的动力,为了能创作更具有城市特征的纪念品,他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,走访了很多大连老艺人,最终确定[大连老电车]最具有城市的特征,并把它做为自已的创作符号。为了研透老电车的结构,李伟从普兰店到大连往返数十次,有时候他在电车里一坐就是一天。眼看、笔记、拍照,用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将电车内外结构粗略地记下来,然后回家反复计算、组装、试验……如今依然保存完好的李伟的第一辆绿皮老电车模型,外行的我们在今天看来一样是精致无比,可对于他来说那仅仅是一个开始,有太多的不完美。后来在公交专业人士的帮助下,李伟终于制造出了一个比例为1比30的标准老电车模型。这台老电车模型的八扇门均可开关,操控台上铜把手可以自由活动,如果通电车内甚至还有灯光映射……

 

 木制工艺品做工讲究,其工艺难度也很大,要保持原木的特点,黏合要合理坚固,又不能使用一颗钉子,所以每件作品均要设计合理:经过选木、下料、打磨、组装、喷漆、检验等十几道工序,再经过十几次反复修改,最后成型。在李伟那些泛黄的图纸上,几乎每个零部件都画满了一整张图纸,上面的计算更是数不胜数。

选料上,整个电车都是用出口优质椴木精雕而成,木板要先经高温消毒处理,以保证其不开裂、不变形。然后再将整张木板切割成各自所需的零部件,在工艺成熟和现在的科技日趋先进之后,有一些机械也帮了他不少忙,但它们也仅仅是其中的几个步骤而已。为了追求更加精细,下料好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要经过一次打磨,用砂纸锉掉多余的木茬。而组装过程中,要保证电车的八扇门均可开关,直径2毫米的车顶天线可前后翻动,车前的小铜铃随风摆动,整个产品零件90多种,近2860多个部件全部手工组装,所有这些都需要严丝合缝的粘合牢固才行,直到你看到操控台上的铜把手闪闪发亮,车内从隔断、坐椅、扶手、窗户上的安全栏杆样样齐全,前后大灯、小灯、保险杠、流水管、铆钉、车轮等也都是惟妙惟肖……最后你能看到的电车之所以那么典雅古朴,还需要在其上刷三次漆,第一次铺底,饱和度不高,第二次相当于着色,什么部位色浅什么部位色深,需要靠操作者的多年经验来把握,最后一次修整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。这些极富复杂工艺的步骤,可能每天要重复好多次,但每一次他都乐在其中,因为在他看来这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偏偏不是真正的高楼大厦、汽车、洋房,而是那些穿越历史尘埃,保留岁月沧桑的城市遗迹。

 

这些年来老手艺的变化,大概就象大家念念不忘的这些老电车,总是飞快地穿过市井、经过附中、绕出大湖,停靠在师大。如果你经常坐这趟车,那你一定感受不到城市的变化,只有离开很久以后回头一望,原来春花秋月、浮世烟云都成了这个样子。像这样的记忆,如今我们还能找到已然不多了。我们似乎不应对城市的发展伤春悲秋,但还是请容许人们的偏执,那些老照片上呈现的东西,才是浮华城市应有的本色。这些甚至无关美学,但它们是生命里最重要的记忆。